海星培力簡介
「班本」的定義:以一個小的自主學習社群為中心來規畫課程、教學、評量。
壹、海星培力的七大階段
- 簡易面談的作用:
- 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:
- 培力七階段
- 社群傳統
- 培力特點
- 學員需要負擔的時間與金錢
- 價值觀
- 相信「每個『普通人』都能透過合作,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」。背後是相信「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: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,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」。
- 共享: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。
- 剛好比最好更好。
- 公平分擔,平等書寫。
- 營利不以機密性與授權金為基礎:苦力模式優先為印鈔機模式。
- 謹慎面對名利。
- 進行「自我診斷+雙向選擇」,目標有兩個:
- 新成員自我診斷其需求和風格否適合加入海星培力,以降低新成員因誤解而浪費自己時間、金錢風險。
- 新成員和原有成員之間進行雙向討論,增進相互了解與默契。
- 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:
- 共識營——讓學員「自組織」並建立治理架構,以俾決定:
- 組課共學簡則與場域修練簡則
- 定期會議的日期與決議有效額數。
- 組課共學
- 18小時為一學分。每門組課,以0.5學分為單位,可以非整數學分開課。
- 參與並完成「海星增殖」為一學分。要「完成」而不是「成功」。
- 自簡易面談日期開始,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:
- 兩年內修畢 5 學分,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。於小海星變成成熟海星的階段,必要時能將培力時程延長到三年。
- 發起組課(擔任課主)超過兩學分。
- 完成場域修練。
- 完成成果發表。
- 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,形成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,而且必須記帳。
-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,以「自給自足,公平分擔」為原則。
-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。
- 漸漸讓海星「記帳服務」成為「跨校選修/記帳服務」的「子集」。
- 每門組課至少三人可以成課,可收外修生,須要兩位課主(組課發起人),其中一位必須是海星一期的成員。組課成功且開課後,如課主退出或學員退選,導致低於成課門檻,組課如仍依組課文件規範完成,學分不應因此失效。
- 場域修練:
- 與組課共學同步進行
- 滿 120 小時數
- 場域含:
-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。
- 「台灣實驗教育三法」或「具教育實驗精神」,「籌備中」或「運行中」的學校、機構或團體。
- 「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」。
- 「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議課」。
- 組課典藏與學習履歷完成
- 對組課與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保存:硬體/軟體/資料三者分離,資料定期自動備份,定期異地備份
- 對「學習大規模重新洗牌」進行當代適應
- 與部分社大合作融通學習認證
- 讓學習垂直發展:小海星、成熟海星(一級教育自造者)、精熟海星(二級教育自造者)、裁判海星(三級教育自造者)
- 讓學習水平發展:學分標籤,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。
- 成果發表
- 培養社群成員日後帶領或指導同學辦理「成果發表」的能力。
- 反思並整理組課共學與場域修練的學習進益。
- 維持社群培力的水準。
- 海星增殖
- 讓社群培力能生生不息。
- 為實驗教育、社區大學、學前教育、教師進修的新典範發展提供人才。
貳、「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傳統芻議」:
- 教育自造者的成長應列我們的首要目的。
- 整個社群應維持學習資源與資訊的共享,讓社群成員平等取得。
- 我們之中的領袖只是受委託的僕人。
- 每一群別應是自治的,但影響到其他群別或整個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者為例外。
- 每一個群別應儘量自給自足。
- 每一個群別應儘量以工作圈模式維持分工的彈性,但服務中心可以雇用專門的工作人員。
- 組課共學應該是各群別重要的學習方式。
- 自主學習應該是各群別重視的學習風格。
- 任一群別不應認可或允許外界的機構使用「教育自造者培力」的名字,以免因為利益將我們推離首要目的。
- 我們的公共關係政策是建基於吸引新人參與,而非為了自我宣傳。
參、培力特點
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
-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「資深學習者」(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)。
- 希望「組課群學」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。
-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,希望用來改善實驗教育、教師進修、終身學習、學前教育:
- 技術選項:教導同學善用 OST ,增加同學組課的成功機會。
- 人際關係:
- 老師與同學的不對稱性下降,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:陪伴、嚮導、教練
- 以「學習公社」的關係進行群學
- 反「外部化」,即權責相符
- 意識形態——「行動者思維」與「公共性」:
- 相信「每個『普通人』都能透過合作,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」。背後是相信「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: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,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」。
- 共享: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。
- 剛好比最好更好。
- 正因為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,所以:
- 傳統教學典範練得再利害,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。
- 必須技術選項、人際關係、意識形態同時使用新典範才會成功,如果其中一樣走新典範,另二者沿用舊典範,就很難成功。
- 是一段「自我培力」,不是別人培力你,而是你培力自己。但也因此,完成率大約只能到六成。
- 落實「教育的自造精神」:回歸本質,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:每個「普通人」都能透過合作,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。
日後相信你的學生:「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,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」(成敗另說)。 - 自主學習:
- 要儘量拉高同學的高度,減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。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的英雄,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。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對自身的看重,繼而引發的主動與認真。
- 少做「外銷派」,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同學實踐,自己不實踐。老師自己有組課的經驗,日後才會認同同學組課,也才會知道怎麼陪伴同學組課。
-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,同學是資淺學習者,雙方是合作共學的。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「不對稱性」。
- 學員「自組織」,而不是學員被人家組織。
- 是「群學」不只是自學,海星培力是以社群為依托的「群學」學習模式:
- 水平方向的合作,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:
- 思考方式會由「獨自思考模式」切換到「討論模式」:
- 要求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到可以解釋給同伴聽,而且讓他聽懂。
- 伙伴之間會相互聆聽並產生聯繫。
- 相互糾錯:伙伴之間會有思考、見解、特質、專長等多樣性,互補之後才能加大,缺點減少。
- 分工合作:老天給一個人兩份本事,也沒有給人兩份時間。但伙伴們平行推動工作的不同部分,就能成就更大的事情。
-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。
- 思考方式會由「獨自思考模式」切換到「討論模式」:
- 垂直方向的合作:
-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,如圖:,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。
-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: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。
- 垂直發展:小海星、成熟海星(一級教育自造者)、精熟海星(二級教育自造者)、裁判海星(三級教育自造者)。
- 網絡與協作:是一個個小的「學習公社」(大陸安格稱之為「學習社區」),在學習、經濟、生活三方面協作。
- 學習協作:找到學習需求相近的伙伴,一起群學。
- 經濟協作:對於學習的支出,伙伴之間「自給自足,公平分擔」。
- 生活協作:伙伴之間彼此將「組課共學」排到自己生活順位的前十名,不然組課會失敗。
- 由協力單位構成支持網絡。
- 每一門組課都要上跨校選修系統,都是一次對社會的說明與接觸。
- 組課內容以 CC 3.0 授權釋出,是與天下人共學,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。
- 水平方向的合作,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:
- 平價的金錢負荷:
- 公基金:每人約 3000 台幣,用於如共識營、雲端平台、策劃海星增殖等活動。
- 組課的費用依始祖海星 13 門組課的經驗值,90小時約為 7650 元。
- 足量的新典範浸潤:兩年內要完成 90 小時的組課,144 小時的場域修練,1次成果發表。
- 對組課與社群成員的學習歷程進行「準永久性典藏」。
- 是對「學習大規模重洗牌」的當代適應。
- 垂直發展:小海星、成熟海星(一級教育自造者)、精熟海星(二級教育自造者)、裁判海星(三級教育自造者)
- 水平發展:用學分標籤來支援體制學校、實驗教育、終身學習、學前教育…的教師進修或人才培力,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。
- -----在學習生態系方面的改變-----
- 無界學習與開門辦教育:學習無處不在,不是只在教室裡學習。可以用「行動學習」鍛練同學拆解並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如果只有到處都可以安排學習活動,那還是「無界學習」;如果同時包含「移地」、「學習者策畫」、「群學」三個元素,那就進階到「行動學習」了。
「無界學習」包含了「行動學習」。 - 同村共養教育
肆、比較簡表
海星式 | 中心式 |
---|---|
重擊任一單位,系統無傷 | 重擊中樞,系統終結 |
分工機動重組,混搭 | 明確講師,行政,學員三者區分 |
自籌經費 | 須外力才能養活 |
彼此直接連繫 | 透過中樞中介聯繫 |
發展呈幾何級數 | 發展呈線性模式 |
工作圈模式 | 較科層 |